聖本篤修道生活體驗營
主題:生命聆聽生命
時間:6月14(五) 19:00-6月16(日)17:00對象:18-35男女單身教友
由弟子扶持站著去逝聖本篤的生平
聖本篤生於公元四八○年,羅馬東北山區小鎮諾西亞。出於名望家族的聖本篤,年青時在家人安排到羅馬求學,對人生充滿希望.期望一朝學成後飛黃騰達。
當時的羅馬帝國政治黑暗,宗教紛爭,聖本篤便退居到一座小村莊的聖堂,潛修典籍,長達數年之久。後來他在羅馬東南蘇比亞可的一處山洞,遺世隱居了三年,祈禱勞動,克苦修身,過著隱修生活。
他的聖德漸廣為人知。當時有一所修院,再三懇求他出任院長,他勉為其難上任。後來與院內過慣安逸生活的修士不和,受到他們時加逼害,他便決定離開,創立了自己的修院。其後在羅馬以南一帶,相繼創辦了十二所修院。不久,他把修院事務交由一名弟子管理,自己則尋求更深層的修道生活。
最後,聖本篤在卡西諾山拆掉了的太陽神廟處,建立了他的會院;收門徒,立修院。因他曾在山洞中體驗過極度嚴苛的埃及式苦修生活傳統,亦見過一些修道團體於縱墮落。於是約在公元五三零年寫下了他的傳世之作﹣「聖本篤會規」,成為西方教會的隱修紿祖。
聖本篤精神樸實無華,他以聖經為依據,訂定十二級謙遜神修指引,使人在清靜中默觀,透過祈禱、研讀和工作,在神修、智力和體力勞動之間居得平衝,三者相輔相成,並透過十二級謙遜,努力不懈革新自己,以臻於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。
公元五四七年,聖本篤在眾弟子圍繞中,主懷安息,魂歸天國,安葬於加
西諾基地。 |
加西諾山本篤會的母院![Woodcut, Germany [Karl Stadler OSB, 1980: Benedict and Scholastica]](http://www.osb.org/gen/saints/graphics/benscostrm.jpg)
![[P. Hargreen drawing of Scholastica]](http://www.osb.org/graphics/hargreen/scophc.gif)
![[Ms. port.]](http://www.osb.org/gen/graphics/scolas.gif)
可是,本篤拒絕了聖女,因為他認為修道人在修院外過夜並不妥,違反了他自己所訂下的會規。為了讓其兄長留下,聖女便向天主祈求。於是,雷聲大作、滂沱大雨便從天而降,聖本篤與他的修士們便因大雨而無法回去會院了。
慶日:1月17日
當聖人35歲時,他決意離開自己的家鄉去過一個完全獨修的生活。於是,他渡過尼羅河,走到東岸的古老曠野中,在一座名叫庇斯比爾(Mt. Pispir)的山上定居了下來。他的聖德很快地就吸引了許多人來求教於他,以致他渴望的獨修生活並未持續很久。這些來尋求聖人指導的人們就散居在庇斯比爾山附近,後來都成了聖人的門徒,他們就住在天然形成的洞穴或小屋內獨修,聖人則固定地予以會晤並指導,這樣維持了五至六年。隨後,聖人又退隱到尼羅河與紅海間的克津山(Mt. Colzim)曠野,在那裡度過了他最後的45年半獨修生活。儘管,聖人寧願過著完全獨修的生活,但他對此世的「責任」,卻使得他時常往來於自己的小室與庇斯比爾山之間,甚至在311年時,他還一年二度前往亞歷山大。教會從未有過反社會性的聖人,聖安當也是,面對那些時常前來求助於他的人們,聖人時常給予他們靈性上的指引與教導。